做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后是否着床,这个指标是关键!
对试管圈的很多姐妹而言,胚胎移植后很快就又会陷入担心和焦虑的情绪中。
怕吃错这个弄错那个,等待的过程也很是煎熬,每天都过得担惊受怕。
甚至有的姐妹为了防止出错,干脆直接躺着不动,生怕胚胎会从宫腔里“跑”出来。
其实,duck不必!只要身体整体的活动不是过于剧烈,并不需要卧床,正常的生活是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的。
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子宫内部的活动出现异常,也会导致移植进去的胚胎发生脱落,最终造成移植失败。
所以,移植后的子宫蠕动状态,也是胚胎着床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
“肠道会蠕动,是为了把吃进去的食物向下运送,子宫蠕动又是为了什么呢?”
子宫内膜蠕动波就是子宫内膜的蠕动现象,而子宫内膜的蠕动实际上是由于子宫内膜下层的子宫肌层的非同步性收缩导致的,并不是子宫内膜本身在蠕动。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经阴道B超录像检查子宫内膜蠕动的方式及频率。
在超声下,可以看到子宫内膜像肠管一样蠕动,但与肠蠕动相比,子宫内膜蠕动是十分轻微的。
按方向不同,蠕动波可分为5种:
正向波:宫底向宫颈方向的波 FC;
逆向波:宫颈向宫底方向的波 CF;
相向波:同时从宫底和宫颈发出的相向波 OP;
随机波:方向不定的随机波 R;
无运动 N。
按频率不同,蠕动波分为≤1.0、1.1-2.0、2.1-3.0、3.1-4.0和>4.0次/min,共计5个频率,以描述宫腔蠕动的剧烈程度。
1、移植后30分钟,内膜蠕动波定成败?
在上面这项对292例移植患者的跟踪统计中,根据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蠕动分成5组。
其中第一组是每分钟子宫蠕动小于1次/分钟,子宫接近静止状态的。之后的2-5组,分别是子宫蠕动每分钟1.1——2.0次/分钟、2.1——3.0次/分钟、3.1——4.0次/分钟和>4.0次/分钟。
最后统计≤1.0、1.1——2.0、2.1——3.0、3.1——4.0和>4.0次/分钟,这5个频率患者的移植情况,发现移植成功率分别为59%、63.3%、48.7%、6.3%、0。
提示:当移植前后的宫腔内膜蠕动大于3次/分钟,移植成功率就会急剧下降,如果大于4次/分钟,几乎不可能成功。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在移植后的30分钟内就会完成。也就是说,移植时或移植后,如果子宫内膜蠕动过于剧烈,30分后胚胎就已经离开了正常的着床位置,已经宣告失败了。
这其实很好理解,当胚胎到达宫腔时,不管是试管移植还是自怀,都要经历定位、黏附和侵入三个阶段。
在定位阶段,胚胎会随着宫腔的蠕动在子宫内找到正确的位置,然后和内膜表面产生交互,“粘”在内膜表面上,并在这个位置不断向身体内部扎根,埋进内膜深处逐渐“生根”发育。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的不同蠕动频率的5组中,并不是子宫状态“最静止”的最高,而是每分钟有1-2次蠕动波的,着床成功率最高。
这提示子宫内膜一定频次的蠕动,可以帮助胚胎更快的找到适合的位置来侵入。而一旦进入黏附阶段,就不会很容易“跑”出来了。所以,后面正常活动其实并不会有影响。
而胚胎进入的30分钟左右,如果蠕动过于剧烈就难以定位,大多数会被直接排出适合的宫腔位置,导致无法着床。
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
“既然子宫内膜蠕动波的影响这么大,那怎样能够在移植时可以拥有更好的宫腔活动呢?”
基于目前对其变化影响的认知,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雌孕激素分泌和药物使用
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雌激素,或人工周期中,子宫内膜蠕动要远远大于自然周期。
因此,在自身排卵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自然周期移植,不过也需结合个体情况。
总之,就是需要让自身的激素情况更好的情况下才能安排移植。
在胚胎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移植囊胚
移植第3天的胚胎,这时的子宫蠕动情况,可能会更容易从宫底向宫口,容易把胚胎排出。
因此,如果相对蠕动剧烈,就要优先使用抑制子宫蠕动和宫缩的药物,比如阿托西班,间苯三酚,屈他维林等,具体用药需调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实际情况开具处方。
移植第5天的囊胚,会因为和自然周期的着床时间更接近,因此子宫相对更平静,更适合着床。
总之,宫腔的内膜蠕动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对于我们的“好孕”来说,可以直接导致不好的结果。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小问题”,阻碍了我们怀孕的脚步。
顾问Chris